延續之前閱讀新冠疫情如何影響全球服裝產業的報告,今天針對生產供應鏈做比較深入的分析。
生產供應鏈的阻斷促使供應策略的變革
2020新冠疫情的發生,不僅加速全球時裝品牌尋求替代製造的供應鏈方案,以防過度依賴海外加工廠或單一供應商導致供應鏈的阻斷,更促使傳統服裝生產鏈的科技轉型。由於服裝生產製造需要高度仰賴技術勞工,全球服裝製造的供應主國還是以中國為主; 從2014-2019的歷史數據來看,中國成衣生產製造的市佔率有逐漸下滑的趨勢,且孟加拉、印度、越南等國有增加的現象(Sewport, 2020) 。全球服裝品牌在過去五年,由於中美貿易戰,中國勞工薪資上漲等因素,早已開始尋求多元化替代方案,傾向不再仰賴單一國製造生產的供應鏈策略。
數位科技化的轉移
除此之外,運用數位科技來輔佐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及凝聚終端的消費者體驗,在後疫情時代之下顯得格外重要。事實上,具規模的服裝品牌如H&M和Uniqlo等平價快銷品牌,早已使用科技來進行產品研發的分析,並觀察市場消費趨勢。然而,就成衣製造方面,大多數品牌還是不太能擺脫仰賴高勞動成本的傳統生產模式,而大量勞力的傳統製衣生產除了提供勞動就業機會外,弊多於利,例如人工生產會導致品質不一的現象,血汗勞工長工時低工資的人權問題、逐年上漲的工資導致成本提高的困境等。
去年我因為去香港參加學術研討會,有機會到廣州參訪幾家替全球時裝品牌代工的製衣廠,發現中國具規模的服裝加工廠在生產加工的運營策略上早就開始慢慢轉型; 運用數位科技來優化產線,並且減少低技術勞工的需求量已成為趨勢。因此,對於能在後疫情時代存活的服裝加工廠來說,原先不疾不徐的科技轉型很有可能會被加速實現; 然而,在時裝產業加速科技轉型的趨勢之下,勢必低技術的勞動職務將會慢慢的消失,最後被機器取代。